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 |以“珍珑棋局”,演抗战传奇——评京剧《珍珑棋局》

2024-04-12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郑世鲜

“珍珑棋局”本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情节: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花3年时间摆出棋局,命令弟子苏星河当擂主,邀请天下英雄破解。悬赏30年,黑白两道高手均无人解得,那个残局就是“珍珑棋局”。小说中的“珍珑棋局”是被虚竹和尚误打误撞意外破解的。

在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上演的京剧《珍珑棋局》中,金庸小说中的虚构设定被主创团队解构、化用、挪移,跳脱出原始文本,在新的历史情境和场域中,重新建构一段历史传奇。

以抗战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数量众多。京剧《珍珑棋局》另辟蹊径,从大历史的风云中撕开一个小小的口子,以棋局入战局展开一段传奇。

剧中棋王孤身下南洋募捐抗战确有其事。抗战期间,棋王谢侠逊曾作为特使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宣传抗战,募捐支持抗日,此举大大激发侨胞们的爱国热忱,谢侠逊也被誉为“爱国棋王”。

编剧在呈现这段历史时进行了艺术化改编,将《珍珑棋局》改编成一部抗战版的奇侠演义,所有的情节都意在突出一个“奇”字:棋王谢在危难关头主动请缨,独自前往南洋募捐,是第一奇;镖局志士有感于棋王谢的大义,自愿护其左右,以身赴死,是第二奇;花魁莺歌儿举火焚舟,以生命打破“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刻板印象,是第三奇;骆文君为纾国难,血洒棋盘,是第四奇;昔日三大棋王共创珍珑,国难当头,棋局未完,后辈接力,以珍珑棋局募捐抗战,是第五奇。

无论是棋王谢、郑镖头、莺歌儿,还是剑客骆公、谢公、骆文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侠义色彩的人物,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古代侠客的身影,铲奸除恶,义薄云天,有着金庸笔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正是一个又一个充满侠义色彩的“奇”人,一段又一段充满侠义色彩的“奇”事串联在一起,才共同演绎出这样一部战争年代里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中国象棋与中国戏曲一样,同为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饱含着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内涵。京剧《珍珑棋局》的主创们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象棋与戏曲文化贯通之处,在设定上以象棋棋子与京剧行当相对应。

剧中,棋王谢以老生应工,对应中国象棋里的“蹩腿马”,是前进方向路途被阻的马。棋王谢远赴南洋募捐,遭到敌特叛徒的重重阻挠,以此指代十分贴切。以戏曲老生应工,也更显出角色的老到深沉。

郑镖头以武生应工,对应中国象棋里的“敢死炮”,是为了开局争先主动赴死的炮。郑镖头护送棋王谢远赴南洋,刚刚抵达,就遇到刺客,为保护棋王谢,郑镖头拼死搏杀,最终舍生取义,与“敢死炮”的含义和武生的行当相合。

莺歌儿和骆文君共同对应着象棋中的“花仕相”,双士象左右分列,共同联防。莺歌儿为小花旦,看似天真无邪,却“单枪匹马”,举火焚舟,将汉奸杀得“片甲不留”;骆文君为大青衣,她兰质蕙心,能劝得陈粤樵浪子回头,她刚烈果敢,危机时刻慷慨赴死。

一人物一棋子,一棋子一行当的关联与设定精准奇巧,丰富了剧作的意蕴和内涵,也为剧作增添了更多的浪漫传奇色彩。

剧作的结尾,棋王谢与陈粤樵在舞台后场对弈,舞台前景化作一张具象化的棋盘,敌方“黑将”身着黑色戎装,画着京剧中代表奸臣的白色脸谱,背后的靠旗上写着大大的“将”字,我方的“红帅”身着红色戎装,戴着代表忠臣的红色面具,靠旗上写着鲜明的“帅”字,两个象棋化的角色在舞台赋形的棋局上酣畅厮杀。此时,之前演出中出现过的角色也都化身为棋子,依次登场,以身入局,步步紧逼,直逼得黑将连连败逃。这一段场景搭配的音乐是慷慨激昂的秦国战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时间,以棋局喻战局,战局如棋局,眼前是棋局的搏杀,耳边是激昂的战歌,同仇敌忾,浴血抗日的气氛达到高潮,给人以巨大的视听震撼。

这一段以棋入景的设定是整部戏的高光之笔,充分体现出主创团队奇情壮采的想象力。以一盘棋局贯穿整个故事,也将抗日救亡的主题重重托起。

京剧《珍珑棋局》以玲珑的架构、奇巧的设定,建构出一段与棋局有关的抗战奇谈,虽无正面战场的杀伐之音,但在战场的兵燹之外,普通人赴汤蹈火、捐躯赴国难的传奇是如此热烈,如此动人。

作为江苏省长荣京剧院首部小剧场剧目,这部剧在舞美、表演,剧作的打磨上还有青涩之处,但其对于红色题材书写角度的积极开拓,对于小剧场戏曲呈现方式的大胆探索却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据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