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 |汲来紫雾香,话与爱茶人——评大型歌舞剧《茶·忆江南》

2024-07-08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许薇

茶的淡薄之色、悠远之香、儒雅之礼使“茶”延伸出脱俗、中和的文化意象。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原创大型歌舞剧《茶·忆江南》,围绕茶的核心意象演绎了一个诙谐生动的故事。

“茶”拥有丰富的文化意象,舞台转化则意味着需要将茶文化中蕴含的抽象的美学意象与具象的舞台符号实现媒介转换。歌舞剧《茶·忆江南》在媒介转换的过程中避免了浅表化“复读”,实现了文化内核与舞台语言的融合表达,以多元符号融合叙事凸显舞台艺术“视听观演一体”的特征,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融入叙事,生动地塑造当代茶人形象。导演通过对角色的性格刻画完成茶叶、茶人两个符号的叠加重构,茶的淡泊、坚韧、包容与茶人的乐观、执着、传承形成互文,形成了两种符号的美学形式贯通。

茶之形:舞与景的媒介融合叙事

为丰满情节的戏剧张力以及视觉观赏性,该剧编创了7个舞蹈段落。分别是双人舞《万物生》、群舞《紫雾茶香》、男女双人舞《月光下》、女子群舞《凌波仙子》、男子组舞《新竹》、男女组舞《品茶乐》、群舞《等你来》。剧中,导演的叙事策略是扬舞蹈艺术抒情之长,以舞造境的同时突出舞蹈语言的动态美,实现了舞蹈场面抒情写意与戏剧场面生动写实的和谐结合,使舞台既具有喜怒哀乐的人情冷暖,又具有空灵曼妙的意境。

序幕中,导演将舞台扩展成三个空间,丰满了舞台的视觉样式。茶圣陆羽立于舞台最高处,他手拿《茶经》潇洒地舞动,神采奕奕。舞台前区则是抚琴人,她凝神静气将神思缠入弦音,人琴合一。舞台上则通过一段双人舞,表现出春茶初放的生命力。舞者的身体将意义引向一个无垠的想象空间——也许是即将破土的种子、也许是大地回春的躁动、也许是袅袅琴音的余韵、也许是春茶初放的悸动……

《茶·忆江南》的舞美设计在选择和样式上也颇具巧思。如圆形舞台、斜块高台与似月似竹的舞台布景,有效丰满了舞台的视觉空间,也带来新颖的舞台调度与视觉图样。

茶之趣:歌与戏的人物形象刻画

《茶·忆江南》以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有艰苦、有争执,也有挣扎,但是从整体风格呈现来说,该剧更多是展现茶人生活中的“意趣”以及他们乐观、知足、进取的精神品格。 

剧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共5人,分别是女主角陆宁静、男主角徐致远、陈主任、陆父、陆母。导演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角色出场的唱段、唱词、配乐风格及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有凸显角色性格特征的设计。

例如,为了塑造陆宁静青春洋溢的外表与心系家乡建设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出场前,便用舞蹈场面预先铺垫出充满生机与朝气的氛围。在欢快的氛围中,女主陆宁静拉着行李箱一脸激动地登场。在陆宁静的唱段设计上,多采用轻快、抒情的曲式以更加贴合人物形象。

为了刻画男女主情感状态的变化,作品设计了不同的戏剧场面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在双人舞《月光下》中,二人始终保持着距离,但眼神、动作、唱词却道出了心声——“月色荷塘,月色荷塘,多少话语难于言讲,月色荷塘,月色荷塘,多少情意在心中藏。”

茶之喻:茶与人的双重文化同构

该剧力图展现“茶”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象。这意味着在舞台转化中,需要将茶文化中蕴含的抽象美学意象与具象舞台符号实现媒介转换。编剧通过编织人物戏剧行动,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弧光,完成茶叶与茶人两个符号的叠加重构。

在剧中,茶作为重要的叙事媒介,不仅是故事框架中的要素,也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

陆家有家族传承的紫雾茶园,通过唱词的设计,可以看出陆父、陆母对于茶事业的执着。陆宁静继承了老一辈对茶的信念,更可贵的是,她深知当下网络时代的商业传播法则,利用自己营销管理的专业与工作经验,补全了茶叶筛选、种植、培育、收获到走向市场再到树立文化品牌的全过程。

茶的包罗万象与茶人的融通相合形成互文。茶味清而余味悠长,与酸甜苦辣各式风味均能和谐相处,甚至融合出一番“别有风味”。在剧中,这种“融合”意象通过陆宁静、徐致远之间的戏剧行动体现出来。陆宁静从大城市回来将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带回家乡,其实已经点出了“合”的意象——传统技艺与现代理念的“合”。陆宁静、徐致远因茶结缘,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专业背景,攻克了江宁紫雾茶种植技术难题,同时将紫雾茶园打造成“文旅融合”的示范区域,打造了文化名片。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据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