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福:运河畔,民间文艺的生长与传承
2025-07-02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经沧桑的大运河以焕新的面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全长近3200公里,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从北到南串联起8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如今,经过整治疏浚的运河景观风光无限,横跨河道的座座桥梁、闸坝,两岸的码头、驿站、民居、会馆一同见证了它的复兴之路。
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 马文晓 摄
大运河民间文艺以水运文化为基本特征,深刻反映了沿岸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和精神信仰,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手工艺等多个艺术类型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这些古韵新风汇聚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符号,并形成一套专属于运河人家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上文脉”。
大运河民间文艺与一般民间文艺类似,都有着突出的整体性。运河沿岸的民歌、传说、技艺、风俗,都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从不同角度对运河生活的理解和阐释。举个例子,运河上最多的建筑是桥,关于这些桥有各种口头传说——有的讲造桥的原因,有的讲工匠的修建过程,还有的讲桥上发生过的轶事。而且修桥的建筑工艺、栏杆上的雕塑和图案,乃至这座桥在老百姓人生仪礼中的功能,也都是运河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与一座桥有关的民间文艺的总和就是当地文化的一个缩影。
由水而生的大运河民间文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交融性。大运河修通后,随着人口迁徙,中原与沿海、南方与北方互动频繁,一些城市因运河而兴,经济活跃、文化繁盛。所谓“商路即戏路,水路即戏路”,杂剧的南下,昆曲的北上,大量传统表演艺术的切磋、衍变与传播都有大运河的功劳,“徽班进京”更促成了国粹京剧的诞生。借助繁荣的漕运码头,北京玉雕、杨柳青年画、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杭州丝绸等传统美术与手工艺品扩大了销路,它们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然还有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些民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渗透到运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运河北起点 马文晓 摄
沿岸民众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运河,生产劳作离不开运河,年节仪式更离不开运河,他们从小到大自觉传承着大运河的生活文化。运河水总是流动的,运河生活也因此有了活力,作为生活本身的民间文艺,于是就有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沿运河兴起的商业文化,形成的市井风貌,不仅是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间文艺创编、播布、流行的背景和依托。大运河民间文艺的创作者们通过讲述、歌唱、民俗活动等形式,诉说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大运河像一个巨大的“传统池”,从古至今,我们都从这条水道中汲取养分和能量,也在不断向这水道注入时代的脉动,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既是水的特质,也是大运河的文化底色。今天大运河通航的意义不在于交通运输,而在于接续了古人和今人文化精神的对话,在于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不断再创造。我们可以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探寻大运河留下的历史记忆,通过最新科技“看见”往日舳舻千里的繁忙场面,近距离体验运河沿岸“五行八作”的民风民俗。伴随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节庆庙会活动的蓬勃开展,一度衰落的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了新光彩。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也是民间文艺生长的一条重要根脉。运河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的大运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确是独一无二的。对中国人来说,大运河有着不可替代的认同功能与凝聚价值。这些大运河民间文艺与民俗传统必将为当代文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长篇小说《北上》、民族歌剧《运河谣》、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曲艺晚会《说唱大运河》等运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证明了民间文艺蕴含的人文内涵和乡土情感不会过时。
如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正当其时,对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对大运河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塑造了沿岸人民以水为根的生活文化。如果你有机会去大运河沿线走走看看,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水运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到民间文艺的永恒动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转自: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