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以光影流转为戏曲开新声——“我们的珍宝”戏曲电影展观后
2025-07-04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孔繁尘
戏曲电影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电影艺术形式,如何突破“舞台纪录片”的窠臼,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提升影像语言的表现力,真正走进市场、走近大众,是摆在所有戏曲电影创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近期,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指导、江苏省电影局和长三角戏曲电影联盟联合指导的“我们的珍宝”戏曲电影展走上江苏8城银幕,将传统戏曲的魅力带入现代影院空间。
本次展映片单覆盖1958年至2024年,既有水墨意蕴浓郁的经典之作,也有借助4K技术、数字影像焕新的当代表达。从程式化身段的镜头凝固,到声腔起伏间情感脉络的精准捕捉,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语言在碰撞中彼此赋形、彼此延展。
展映中,锡剧《珍珠塔》与扬剧《衣冠风流》作为江苏本土两大代表性剧种,以各自鲜明的艺术风貌、创新的影像呈现和电影化的审美策略,在大银幕上交出了优异答卷。这不仅彰显了地方剧种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生命力,也昭示着戏曲电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出更广阔的空间。
电影放大了戏曲表演的美学张力
戏曲电影作为一种跨媒介的艺术样态,兼容了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表达形态,其核心在于如何借助电影独特的视觉语汇、叙事节奏与技术手段,对传统戏曲程式进行再激活、再诠释,使其艺术魅力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得以放大与延展。无论是通过镜头调度强化身段的节奏美,还是运用特写捕捉人物表演中的细腻情感,抑或借助光影与空间构建凸显虚实之间的张力,电影语言的介入不是替代,而是助力,是对戏曲程式美学的另一种维度的“补阙与生发”。
与舞台观演不同,电影镜头可以随演员移动而流转,走到哪跟到哪,镜头仿佛在“听戏”“看戏”。这样的拍摄方式既保留了戏曲舞台艺术的精粹,又充分发挥了电影语言的流动与立体之美。
电影语言对传统戏曲程式的辅助并非取代,而是一种有机延展。镜头语言的灵活调度、景别的精细切换、声音与画面的协同节奏、写实与写意的互文转换,以及叙事结构的逻辑补充,共同推动戏曲从舞台向银幕的跨越。
电影不仅放大了传统戏曲表演的美学张力,也为戏曲人物注入更丰富的心理深度与时代意涵。
镜头调度为演员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维度
电影语言为戏曲程式注入新的生命力,戏曲的表达同样要为镜头服务。
舞台语言向镜头语言的转化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演员表演手法的调整。戏曲舞台表演由于空间距离较远,要求动作幅度夸张,讲究程式美感与整体造型,面部表情反而处于次要位置。而电影表演则恰恰相反,它以镜头为“眼”,尤其大量的近景与特写,使演员必须收敛肢体动作,更加注重眼神交流与情绪细节的传达。
在锡剧电影《珍珠塔》中,创作团队在“去舞台化”的表演探索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舞台上常见的跑圆场、走台步、挥水袖等程式化动作被有意识地弱化或删减,转而采取更具生活化、更贴近现实情境的表演方式,以增强人物情感的真实感与观众的代入感。
例如,方卿与表姐陈翠娥初会一幕,传统戏台上需要通过高度程式化的意象动作来表现两人欲言又止、情难自抑的心理波动。这种美感虽浓,却不适合镜头语言表达。电影版本中,导演选择弱化程式,转而强调二人眼神的交流与微妙表情的变化,让人物内心情感在细腻中自然流露。
相较于镜框式舞台对表演空间的限定,电影在场景调度与空间转换上的灵活性为演员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维度。镜头的移动不仅可以追随演员“移步换景”,更能拓展戏曲程式在不同场域中的可塑性,使原本高度凝练的舞台表演因“走入实景”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空间上的“扩容”,不仅没有削弱戏曲的程式美学,反而为其注入了更大的表现张力与叙事可能。
扬剧电影《衣冠风流》中,“素服持幡来新亭”一段在传统舞台演出中,演员上场即进入场景,唱段采用定点站唱的方式,以声腔传情为主。然而在电影中,导演利用镜头推进与场景延展,使谢安自远处风尘仆仆出城而来,一路跋涉进入画面。这样的设定赋予角色更强的情境真实性,使原本略显静态的唱段焕发出动态叙事的活力。
舞台与银幕的融合,不是替代,而是共生;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是携手构建更为多维、更富张力的综合艺术。
戏曲借助现代技术焕发新生
除了表演语言的革新,当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也为戏曲电影注入新的活力。
4K超高清数字电影作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数字影像格式,不仅带来更细腻清晰的画质,更重构了观众与传统戏曲之间的观看关系,为戏曲这一写意艺术赋予了更加具象与直观的表现力。
戏曲本质上是对生活美学的高度抽象与提炼,而4K技术则使得这种程式化的表演之“美”以更清晰、丰富的方式呈现。宜兴江南影业基地正是敏锐捕捉到当代观众审美变化,率先在戏曲电影制作中引入4K拍摄、60帧高速摄影等先进手段。
本次“我们的珍宝”展映中的锡剧电影《珍珠塔》与扬剧电影《衣冠风流》便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典型案例。
为了增强表演动作的视觉张力,导演团队在关键场面中大量采用高帧率拍摄技术,使动作流畅度与细节捕捉能力显著提升。
《珍珠塔》中“跌雪”一段,方卿的劈叉、滚背、翻身等高难度身段表演,在镜头的精准捕捉下,不仅保留了戏曲技艺的节奏美,也让观众得以第一次近距离完整感知这些程式身段背后的功力与节奏。
而《衣冠风流》中谢安的髯口功等传统技艺,则借助多角度镜头,将表演者的技艺细节呈现得一览无余。
在传统舞台观演中,这些技艺往往受限于观演距离与角度,被概括为整体视觉氛围的一部分;而电影镜头则帮助当代观众在快节奏的视觉语境中重新“看见”程式的精妙,这不仅迎合了现代观众日益精细的审美需求,也使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据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转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