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在街巷刻痕中重新认识下关大马路
2025-07-18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魏鲲鹏
下关大马路犹如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毛细血管”,它的变迁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也承载着下关及其周边居民的集体记忆。
在城市现代化进入快车道的今天,它会不会被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南京学研究会理事赵步阳副教授和资深媒体人臧磊合著的《下关大马路》(南京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大马路”的起源、往事与未来发展畅想。这是一本南京城市文脉载体的“口袋书”,在引经据典的叙述中,让我们重新认识“大马路”。
作者深谙南京地理文化,广泛搜集大马路的历史文献,严格考证其真伪,予以科学呈现。作品以大马路在南京和夫子庙并驾齐驱的格局定调,“20世纪30年代,南京城北最繁华的商业街市”成为整部书的引子,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作品用1936年倪锡英在著作《南京》中的目之所触,全景展现其时下关所处位置和繁华场景。为加深读者印象,作者配上一幅当年拍摄的、展示下关江面帆樯如云、远处江岸大马路上中西合璧建筑鳞次栉比的实景照片。下关在世人眼中渐次打开:商埠、下关码头、轮船、鼓楼、仪凤门、惠民桥、沪宁铁路、津浦铁路、宁省铁路、金川门,共同构筑成下关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景,镌刻出南京开埠通商的时代印记。
本书主要记述地点为下关大马路,同时以往事为篇目,记述了其周边诸如南京招商局办公楼、南京港候船室·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龙头房、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办事处、金陵关税务司公署、江苏邮政管理局、“天字号”建筑群、惠民桥等晚清和民国建筑,按编年体记述,以史为据,兼引用历史人物的文学语言描述和亲历者的历史口述,既不枯燥,又能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感。
在记述中,下关大马路最初是由旅客进城“沿堤岸往南走”去乘渡船,渐渐走出来的土路。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解决商旅夜渡之苦,兴建接官厅码头、建造惠民桥、修建江宁马路,而这条马路的河西段即是下关大马路前身。大马路启用后,一直是人们从下关进入南京城的必经之路。原本自然形成的旅客渡口连接路,日渐发展成繁华的商业街区。
作者通过引用《张之洞全集》《江宁府城图》《下关区志》以及各个时期政府关于下关的发展规划文件,采访原居住在此地的耄耋老人,全景呈现大马路繁华的商业场景:“往南全是商铺……旅馆、戏院、绸缎庄、成衣店……”老人的口述,让大马路的繁华跃然纸上。
大马路的繁华延续40年之久。令人痛心的是,历经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反动派的狂轰滥炸,这条见证下关兴盛的马路历经浩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功能区划调整,以及现代化铁路、公路事业的发展,长江航运受到冲击,沿江大马路及其周边发展进入瓶颈期。
掩卷沉思:昔日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路的大马路,虽因历史原因繁华不再,但其坐拥历史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分类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探寻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或许能为南京文化和旅游业长远发展蓄势。
全书篇末,作者以一江之隔的浦口火车站大马路街区通过“修旧如旧”、焕发新生为范例,从改善交通、恢复历史风貌,以及利用现代化影像呈现等方面,给出了“复活”下关大马路,让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它再次绽放璀璨光芒,最终使之成为南京长江文化重要内容和文化组成部分,体现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路径建议。
本书以大马路作为线索,通过历史文献和亲历者口述相融合,佐证下关大马路的起源、发展,精确记录了大马路及其周边建筑要素,丰富了南京城市文脉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