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南京照相馆》:弥足珍贵的时代显影
2025-08-0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孙君文
暗房红光下,显影盘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群普通人的良知在民族危亡时刻渐次浮现……以照相馆方寸之地为窗,彰显中华民族抗争脊梁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好评如潮,打动无数观众。影片讲述了1937年南京城中,在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店里,几位素昧平生的普通百姓如何在战火阴影下彼此掩护、用生命揭露残酷真相的故事。
正如一位观众感言:“电影让我们看见了历史,记得脚下土地埋着的不屈。”集体记忆,是人类历史词典中的活性索引。因此,不论是作为民族的还是国家的,只有记住一些人和事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善恶正邪,才能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与路径,使人们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电影自诞生后,就凭借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一种由现实影像构成的叙事文本示人,因具有为观众提供类似于历史真实风貌的“指认性”,而常被作为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其中,那些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再现性电影,更是承担起建构“历史印章”、留存民族国家历史痛感的重要职责。
不同于以往叙述悲剧的思路,《南京照相馆》通过聚焦小小照相馆内汇聚的乱世浮萍,紧扣“照片本是记载美好瞬间的寄托,却沦为日军粉饰暴行的工具”这一线索,让历史记忆由黑白照片走向大众的心灵。在导演的匠心独运下,每一帧镜头语言都有深意:贯穿全片的冷色调,强化了死亡和恐惧的氛围;暗房红光下显影液浮现的血色画面,象征真相在黑暗中苏醒;相机快门声与子弹上膛声的交替,暗示“影像即武器”的深刻寓意……同时,对尸体堆叠、血色江水等场景,则采用了远景或剪影呈现,避免血腥特写却冲击力十足;来自天南地北的避难者用乡音念出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等充满诗性意象的镜头,更将破碎山河与完整国魂熔铸一体,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显影剂。
影片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避免了对苦难的简单呈现,而是始终以写实的态度关怀“小人物”。剧中,无论是冒名求生的邮差阿昌、为日军工作的翻译王广海,还是怀抱演员梦的毓秀、市井气息浓郁的照相馆老板老金,最初都只是简单地“想活下来”,然而,随着一次次看见洗印的照片里的影像,人的良知和朴素的民族情感让他们逐渐改变,为了“让罪证留下来”,他们变得可以为了一些超越个体生死的事情而冒险乃至牺牲。当把记录屠杀的底片塞进戏本子的那一刻,艺术与历史、美与恶的碰撞便直戳人心,让人看到苦难里那永不磨灭的凡人微光。
暗房里,显影液中的南京城轮廓逐渐清晰;银幕外,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在光影交错中苏醒。作为一部浸润城市基因的作品,《南京照相馆》中的本土元素也引发了南京观众的强烈共鸣。从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的多次出现,到邮差阿昌的工作编号1213;从泛黄的《新华日报》上《日寇在南京兽行》的铅字标题,到战时照片中的断壁残垣与今日南京梧桐荫下的街景重叠,历史与现实完成了震撼对话。胶片或许褪色,但当每个观者成为“显影历史的活性酶”,记忆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