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当代艺术给城市带来什么?
2025-09-26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王宗英
9月,南京迎来了升级后的南京国际艺术季。从2019年创办以来,这场艺术盛会逐渐从传统博览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当代影像艺术平台,并在今年完成了从“博览会”到“艺术季”的转型。这一变化不仅是形式的调整,更是一种城市文化气质与当代艺术的深度融合。那么,当代艺术究竟给一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塑造。2025南京国际艺术节的主题“叠影”,不仅回应影像媒介的视觉特性,更探讨了记忆、技术、身份与观看的关系。当代艺术通过影像、装置等形式,为南京注入了新的文化符号,使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在国际语境中展现出年轻、开放和前沿的姿态。
城市需要不断更新的文化表达来维系活力。南京以往更多以“古都”形象示人,而当代艺术季则让这座城市在“厚重”之外,展现“创新”的另一面。艺术成为城市形象的再造力量,让人们既能看到明城墙的斑驳,也能在四方艺术湖区感受新锐影像的能量。
当代艺术不仅停留在美术馆的展厅内,还进入市集、工作坊和公共空间。南京国际艺术季在开幕期间推出的城市分现场就是典型例子,它将市集、表演和工作坊结合,让艺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结。
这种“艺术+公共空间”的模式,让艺术不再是精英化的观念,而成为城市居民可直接参与和感受的生活体验。市民在周末逛市集的同时,也可能偶遇先锋影像展映;在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亲手触碰当代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消费。
大型艺术季往往伴随着经济与产业的联动。
南京艺术季携手30家国内外优质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带来的不仅是展览本身,也包含艺术交易、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多层面的经济活力。对城市而言,艺术季的举办能够吸引外地观众和藏家前来消费,带动酒店、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
同时,它还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被看见,画廊获得更多机会,艺术衍生品形成新的市场链条。艺术在无形中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多元化的重要引擎。
当代艺术以影像为核心,天然具备跨文化与跨世代的交流特质。本届艺术季采用“双轴结构”:既有全国年轻艺术家的群展,也有画廊的影像个展,形成新生代与成熟力量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海外画廊与机构的加入,也让南京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城市不再只是承接本地文化,而是通过艺术季把南京声音推向国际舞台。这种国际化视野,使南京在全球艺术版图中拥有更鲜明的文化坐标。
最重要的是,当代艺术不仅改变城市的“外观”,更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影像作为媒介,可以穿梭现实与虚构,折射社会议题,激发公共讨论。无论是对技术的反思,还是对身份与记忆的探索,艺术都让观众在观展中产生共鸣,从而拓展城市的思想空间。正如策展团队所强调的,当代艺术并非只是“观看的时刻”,而是“共振的现场”。艺术让城市成为一个能持续对话和思考的共同体,而不仅仅是消费、居住或交通的集合体。
当代艺术带给城市的,不仅是展览本身,更是文化气质的重塑、公共生活的拓展、经济的激活、国际的对话和思想的共鸣。南京通过南京国际艺术季,展现出丰富城市面貌——既是历史的古都,也是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
当代艺术让城市不仅拥有过去的记忆,也不断生成未来的可能。
(作者系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