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解码金陵:名号里的南京文脉——评《南京历代名号》
2025-10-3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魏鲲鹏

有着3100年建城史的南京,虎踞龙盘、钟灵毓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蜚声海内外的基础。氤氲文气,滋养着这座世界文学之都,向世人昭示着它绵延不断的文脉。
千百年来,南京曾先后出现过7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号。历代名号变更频繁的背后,是政权更迭的步伐和建置沿革的多变。换言之,这些名号亦是见证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文明。毋庸讳言,这些名号可以作为南京城市兴衰起伏的“活化石”,在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历经数千年的碰撞融合下,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圆润的底色,成就了南京延续中华文明根脉的核心城市根基。
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博士撰写的《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出版社出版),旨在系统而深入地介绍南京称号和地域知识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阐述历代名号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让更多人关心南京、认识南京。特别是在南京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国家旅游枢纽城市理念的今天,借助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保护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南京历代城市名号,可以激发人们品读南京,来南京旅游的热情,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
全书引经据典,按编年体记述,从史学、文学、地图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解读南京历代名号。作品以文字为主,配以大量古地图、历史照片,图文互见、水乳交融;引用古今著名文人的诗词歌赋,使图片和城市名号所蕴含的信息,获得比较充分的发掘与解读。全书处处彰显历史和文化之美,既讲述南京城市的起源与演化,介绍城市山水形胜的自然特性及各区域功能,以及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市井街巷的生活气息和不同时期的人群构成、风俗俚语,也带读者感受历史进程中,不同风格、不同地域文明的力量,认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
春秋时期处于“吴头楚尾”的南京,吴王夫差为抗衡楚国,逐鹿中原,利用此地丰富矿产而建冶城,对于城市文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何促进作用?世人熟知的“金陵”是如何产生的?唐代诗人李白为何称自己和金陵是“本家”?秦始皇东巡改金陵为秣陵的背景、原因和手段又是什么?从兵家必争之地“石头城”到三国时期南京历史上第一次作为都城,成为建立王图霸业的“建业”,境域和名号经过何种变迁?“建邺”“建康”是如何产生的?和琅琊侨郡是怎样的关系?从隋唐五代起,历史上这座城为何多次成为留都、陪都、行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南京”之称曾在多个城市出现,什么时候又缘何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名号?“秦淮”“钟山”为何成了这座城市的代称?又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卢海鸣博士和读者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将历朝历代一个个陌生的、熟悉的南京城市名号,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写成了南京城市文化通识读本。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南京的建城历史,更好地熟悉南京文化的价值,为研究南京文化和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建设提供参考资料。通过历代名号的解读,让各行各业的人们更加热爱这座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