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看人文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2025-11-12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的成功举办,为探究中国人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单场上座人数最高突破6万、每轮平均上百万人抢票、短视频平台累计传播量超百亿次……这些数据生动展现了“以文化人—以人促经—以经育文”的良性循环模式,清晰揭示了人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对“苏超”案例的研究,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深对人文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苏超”实践映照人文经济学的本质
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立研究范式的兴起,本质上是对传统“经济—人文”二元论的超越。人文经济学认为,人文与经济行为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人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引导,经济是人文繁荣的物质基础,二者通过“人”这一核心主体形成双向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具体到“以文化人—以人促经—以经育文”的逻辑架构中,“以文化人”体现为价值建构,“以人促经”表现为动力转换,“以经育文”则是持续输出,三者共同构建起“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催生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
“以文化人—以人促经—以经育文”的循环机制,是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内在逻辑。首先,“以文化人”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的提升为经济创新发展储备了更具创造力的主体,这正是人文经济学的人力基础。其次,“以人促经”加速了由文化需求驱动的经济升级进程。被文化赋能的个体,成为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苏超”观众会因文化认同而增加消费支出,他们愿意为富含文化内涵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便是例证。最后,“以经育文”实现了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保障与支持条件。“苏超”产生的经济效益,部分以不同形式回馈文化事业。例如,各市将部分赛事收入用于文化保护、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等便是典型案例。
“苏超”呈现多维人文经济图景的实践效果
作为人文经济学的现实承载,“苏超”赛事不仅验证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共生的理论逻辑,更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展现出丰富且深刻的人文经济实践景象。

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审视,“苏超”赛事堪称人文经济学“以文化人”理念的生动范例。一方面为球员搭建了专业技能提升与精神意志磨砺的平台,另一方面凭借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观众不仅完成了体育内容的消费,更获得了文化认同与精神层面的满足,彰显了人文经济学中“人”作为发展核心与终极目标的关键要义。
在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进程中,“苏超”赛事切实展现了“以人促经”的实践范式。赛事吸引了庞大的客流并获得高度关注,不仅直接推动了文旅、餐饮等领域的消费增长,还通过文化IP的塑造与传播,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形象与软实力,为吸引投资、培育新业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凸显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促进效应。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苏超”赛事生动诠释了“以经育文”的可持续方式。赛事将苏州评弹、昆曲、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依托现代体育平台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与创新发展。这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还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体现了人文与经济相互滋养的关系。
从经济效益层面剖析,“苏超”赛事不仅在门票销售、赛事转播以及商业赞助等方面获取了可观收益,还推动了体育科技与文创开发等新兴产业形态的崛起,彰显了人文经济学中文化作为“价值源”所蕴含的多元产出潜力。其成功实践表明,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所产生的间接效益与衍生效益,远超传统产业领域,为区域经济的创新转型开辟了新途径。
“苏超”蕴含人文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具有的启示价值

“苏超”实践虽有一定特殊性,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经济发展规律具备普遍意义,可以总结出三大核心启示。
第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人的发展”,人文经济恰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具体呈现。过往的发展观念常将“增长”与“发展”相混淆,而人文经济学则聚焦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命题。“苏超”的成功实践显示,当经济发展以满足人的精神诉求、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关键时,能够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无论是球迷因球队荣誉感而产生的城市认同感,还是青少年因青训体系而获得的个人成长契机,追根溯源都是通过实现人文价值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对文化需求、精神追求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依托“人文土壤”,文化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产业竞争正在从“技术竞争”向“文化竞争”延伸——同样的智能穿戴设备,加入东方美学设计的产品溢价率更高;同样的数字经济平台,具备文化社区属性的应用用户黏性也更高。“苏超”催生的“体育科技”“体育文创”等新兴业态,正是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要素融合的产物。这提示我们,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能仅依赖技术创新,还要注重文化要素的融入。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点、激活传统人文资源,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助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
第三,可持续繁荣的根基在于“双向赋能”,人文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需依靠制度保障。构建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文与经济双向赋能的核心要件。从“苏超”实践来看,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协同的治理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部门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框架,为文化资源开发及其经济价值转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经营主体凭借灵活的运营模式,将文化要素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既丰富了文化传承的形式,又提升了经济活动的社会认可度。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有效协调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避免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能引发的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风险。与此同时,“苏超”还构建了一套基于数据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对赛事影响力、文化传播效果和经济收益等多维度指标的跟踪监测,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确保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始终处于良性态势。这表明,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才能为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作者:张二震、戴翔(作者分别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来源:群众杂志
编辑:郭锴
校对:孙可、张雯
审核:狄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