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诗里的城,风中的情——解码《依依向北风》的意象密码

2025-11-14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张丹

“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电视剧《依依向北风》以诗句为标题,铺展无尽诗意想象的同时,暗示出与南京的潜在关系。这部新“宁产剧”由南京广电牵头出品,主要在南京实景摄制。弥足珍贵的是,它不仅依托云台山硫铁矿、冶山铁矿、浦口火车站、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浦厂医院等场景拍摄了一部年代剧,还表现出一种通过城市空间与历史对话、激活南京记忆的努力。

《依依向北风》致力于展现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崛起的激越历程。从南京记忆的影像构筑来看,它延伸并且强化了影视剧中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以外的新时期想象,这种历史想象的实现依赖于工业、商业、文化、医疗等具体场景的选择与转化。

此剧开机仪式在江宁区云台山硫铁矿遗址举行,作为主要取景地,鲲州县人民礼堂、梁川市鲲州县革命委员会等建筑以及部分工业、街道场景在此拍摄。云台山硫铁矿建于1958年,历经初建、调整、扩张与改制,1996年,发表于《人民论坛》上一篇题为《高扬艰苦创业——关于云台山硫铁矿艰苦奋斗、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的调查报告》中记载,该矿在企业改革中形成了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企业机制,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这何尝不是剧中以俞乐山为代表的“改革先锋”推动桥头五金厂等企业转型与发展的原型?

另一重要的工业场景选在被誉为“开创中国冶炼史的一个里程碑”的六合区冶山铁矿,前身为1957年建立的六合铁矿,1993年并入南京钢铁厂,此处职工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剧中的梁川长途汽车站、招待所、电影院、鲲州县医院、看守所等场景便在这片保存完好的时代底片中显影出历史的质感。

建于1925年的浦口火车站,褪去了“最文艺火车站”一贯的浪漫,在剧中化身烟火气息升腾的“正秀街”,成为诠释经济政策松动的时代场景。雨廊下个体户摊位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的确良衬衫、布鞋、日用品……刘天瑶便拉着乔正君在这里买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标语与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涌动着个体经济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剧中的商业场景山河家居建材市场取景于南京农业大学食堂,隆重的开业剪彩仪式上鞭炮声声、彩旗飞扬,仿佛重返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富有活力、百业竞兴的岁月。

南京大学在影视剧中再次成为凝聚青春与知识力量的场景,剧情将背景设定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性时刻,取景于南大的中州大学成为承载“知识改变命运”的象征性空间。校园里,“为完成新时期总任务而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横幅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校园场景,提炼出一种纯真、向上的精神风貌。江东门北街33号是剧中地方新闻机构《梁川日报》报社取景地,扮演着新时期政策传达、解读的重要角色,也是连接国家政策与个体生活的桥梁,以王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记录了地方干部、群众“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

剧中大量发生于医院的情节拍摄于浦厂医院,作为生死、创伤与疗愈的空间,承载着曲芳菲之死,暖暖被弃,盛雪竹与盛必捷、白玉飞和解,王潇、俞乐山受伤,然然患病等细节……展示了改革道路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同时见证了以盛雪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正义、进取的姿态,以医者仁心治愈疾病挽救生命,同时在抚慰历史创痛中发挥的巨大力量。

南京是一座“天然影视基地”,《我的后半生》《乔家的儿女》《大江大河》《张卫国的夏天》《人民警察》《曾少年》《你好,火焰蓝》《环城七十里》《人民的名义》《七月与安生》《推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视剧的取景,绘制出一幅“南京影视地图”,热爱者可以通过场景抵达现场,在影像与现实的交汇处,在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中,完成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细读。

(作者系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供稿:市评协

编辑:郭锴

校对:孙可、张雯

审核:狄于震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