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南京写作:来自幕府山街道的基层工作者出书了!
2025-09-19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在南京,新大众文艺兴起,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日前,南京市作协会员谢文龙新作《扣住幸福时光》由天天出版社出版,展现了鼓楼区幕府山街道一位基层工作者的日常,以及他对充满烟火气幸福生活的热望。
以炽热之心记录生活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或者是想给下班后的生活找些事情做,不因整天碌碌无为而难过和心慌……”几年前,谢文龙再次拾起手中之笔,开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铺陈人到中年后的感悟。
他的作品很快就得到了热烈回应,频频亮相大大小小的报纸。经过几年积累,他已从一名业余作者成长为江苏省作协会员。《扣住幸福时光》正是其阶段性成果,而他的第二部作品《我在社区当书记》很快也将出版,该书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翻阅《扣住幸福时光》可以发现,“岁月留痕”是对时光流转的细腻捕捉,似老照片般被逐一翻阅,虽纸页泛黄,但情意不减;“温暖人间”记录了邻里间的守望相助、陌生人的援手之举;“爱润无声”聚焦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点滴故事;“烟火家事”则是对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的还原,从中可见谢文龙扮演人父、人子等多重角色。这些主题相互交织,组成一幅斑斓多彩的生活全景图,让人感受到世间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不难发现,来自水乡高邮的谢文龙,在文中始终埋着一颗深沉炽热之心。在《春之味》里,他写勤俭持家的母亲到处去挖野蒜,洗干净后腌起来,炒菜时放一点调味,“任何调味品都比不上它的美味。”在《蛙鸣阵阵伴我眠》中,由于儿子不堪窗外青蛙的叫声,他和儿子换房睡觉,却意外发现城市和农村的蛙声并不相同,“想着乡村里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秧田,听着一阵接着一阵的蛙鸣,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
见证南京城市发展
从高邮到重庆,再到定居南京,谢文龙的文章中总会出现南京的影子。即便在他写其他地方的时候,南京也总是他生发灵感又回归现实的落脚点。这样的记录,既是个人的,但也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小小缩影。
他写256张演出票根背后的故事,先从自己在南京经常看演出起笔;随后,他的思绪又回到小时候的高邮,那时,他跟着母亲到四里八村去看戏,周边哪里有演出,哪天晚上有露天电影,他都是一场不落,哪怕不吃饭也要从头看到尾;等到有了孩子,他带着孩子去看演出,音乐剧、情景剧、舞剧……不仅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他也找到了童趣。
“2014年,我所在的城市第一座规模较大的商业剧院开业,一下子引起了轰动。”这一次,谢文龙同样没有错过。他坐在新开业的剧院大厅里,高大的穹顶、纯色的墙壁、柔和的灯光以及精湛的表演,都让他陶醉其中。及至2017年,江苏大剧院投入使用,谢文龙办了会员卡,几年下来,就积攒了256张演出票根。他说:“经济条件好了,收入逐年提高,每次看演出,我都沉浸其中,吃足了‘精神食粮’,整个人身心放松。”
近年来,南京成为文化旅游热门城市,其中的长江游也是一大特色。作为新南京人的谢文龙,是一个活脱脱的生活体验者,他写他在长江游时的期待和兴奋,等到真正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时,甚至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来,“就在游轮穿过桥底的一刹那,一列客运列车从铁路桥上呼啸而过,巨大的轰鸣声仿佛千千万万个修桥工人发出的呐喊和欢唱,让大桥充满了豪气冲天般的力量。”
南京市作协会员谢文龙
用阅读不断丰富自己
“说起来,我拿起笔写点文字,还是上初二时候的事……”《扣住幸福时光》长达20多万字,它既照见了谢文龙的现在,也照见他的过去与将来。这一切,都与他长期坚持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
据谢文龙介绍,他小的时候,大家受广播影响很大,随着一些“豆腐块”在广播中播出,他越发痴迷起来,并开始尝试写一些文学作品,最终如愿使其变成铅字。谢文龙深深知道,只有不断看书,才会不断有想法,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才有可能丰富自己的文字。所以,相对写作而言,谢文龙的阅读显得更加可贵。“从开始时的一年十几本,到现如今的每年六七十本。越看书、越沉迷、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他说,现在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探亲旅游,他都会随身带本书,利用空闲时间翻翻。有一次从宁夏回南京,航班延误了几个小时,当时已是深夜,周边的人都鼾声如雷,谢文龙仍然打开了阅读灯,静静地看起书来。
值得一提的是,谢文龙还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前两年,他在幕府山街道白云社区创办了“阅读悦美——‘五采’缤纷读书会”,每月举办两期读书分享活动,不仅有草根上台,也有名家分享。就在几个月前,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全国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评选结果公布,全国共有45个项目入选。其中,南京市幕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文学点亮校园,文学滋养心灵——志愿服务进校园”项目成功入选。项目正是以白云社区“五采”缤纷读书会为触发点。
“想要丰富自己、愉悦自己,就要让自己实现思想的自由和灵魂的安详。”在谢文龙看来,只有不断阅读和写作,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实现自我蜕变。
内容来源:紫金山新闻
撰稿: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