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钟山艺谭聚焦“新大众文艺”:共话时代语境下的南京发展路径

2025-10-3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10月29日,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钟山艺谭——“新大众文艺:时代语境与南京发展路径”座谈会在南京市文联举办。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新大众文艺的内涵特征、本土实践与发展路径,为推动南京新大众文艺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以及来自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和短剧、脱口秀、基层写作等领域的创作者代表参加会议,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子主持会议。

当前以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线上直播、AI共创等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形态,以其“大众参与、技术赋能、即时互动”的鲜明特征重塑文艺创作与传播生态。南京作为一座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当代创新活力的城市,亟需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交流,推动新大众文艺与城市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

理论探讨:厘清新大众文艺的内涵特征

与会专家学者从多维度解析新大众文艺的理论根基与现实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晓系统梳理了新大众文艺的概念流变,指出其本质是“人民成为文艺的主人”。她提出新大众文艺具有“三个意识”:不是替代而是扩容、不仅要下沉更要上升、强调多元更强调选择,应构建精品创作与大众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宗英结合AI时代背景,分享了作为传统文化研究者的思考。她提出“回归生活本质、坚守艺术初心”的创作理念,认为新大众文艺需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审美高度与文化普及的统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章旭清则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指出新大众文艺仍需回归“谁在表达”“如何表达”“为谁表达”“表达什么”的根本问题。她提出以“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三性统一为评价标准,倡导通过“宏大叙事下的小切口”展现时代风貌,并开拓“跟着文艺做科普、旅游、美食”等边际效应,丰富文化表达方式。

实践探索:展现南京本土创作的多元图景

来自创作一线的代表们分享了南京在新大众文艺领域的积极探索。鼓楼区幕府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基层文学创作者谢文龙结合其即将出版的作品《我在社区当书记》,阐述了“大众写作”应着眼于发现和传导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稻草熊娱乐中短剧业务负责人贾琼介绍了企业在微短剧领域的精品化实践。她以《我为将军披战袍》《套现人生》为例,提出从内容、制作、表演到宣传的全流程品质提升策略,并透露未来将深度融合南京故事、地标文化与方言特色,推动“长剧基因赋能短剧创作”。

无名喜剧负责人、脱口秀演员黄叔豪回顾了南京脱口秀的发展历程,指出脱口秀“以第一人称表达生活观察、用幽默传递城市温度”的特质。他表示,方言脱口秀等本土化实践,正是新大众文艺“让普通人成为叙事主体”的生动体现。

发展前瞻:明确南京新大众文艺建设路径

王振羽结合《沉默的荣耀》等热门作品,提出新大众文艺需注重“选材当下性、人物复杂性、地方元素融合”,同时坚守文艺的审美品格。

汪政在总结性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四个新”,即“二为方向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强调新大众文艺是文艺人民性的当代体现,人民既是受众更是创作主体;“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指出其为文艺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活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景观”,为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赛道;“城市更新中的新生活”,意味着文艺正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创新活力。

陈政在讲话中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是文艺创作主体、传播方式、审美范式的深度革命,南京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找准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表示市文联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以思想引领锚定方向,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创作者扎根生活挖掘鲜活素材;坚持以制度保障激发活力,通过签约制、项目扶持、成果激励等机制,培育本土精品与人才;坚持以多元协同构建生态,加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美育行动,凝聚各方合力,营造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新大众文艺环境。

本次座谈会不仅深化了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论认识,更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明确了南京在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将继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推动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为南京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持续注入新动能。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