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南京写作:邹世奇随笔集《只向花低头》分享会举行
2025-11-06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博士论文写完的那一刻,我决定要开始文学写作了。阶段性的任务已经完成,我要做那件我人生中真正想做的事。”对南京青年作家邹世奇来说,这一做就一发而不可收,她先后出版《牧马河之夏》《只向花低头》等作品,并摘得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等奖项。11月2日,作为“他们在南京写作”系列活动之一,邹世奇携随笔集《只向花低头》做客南京图书馆,与徐可、汪政、鲁敏等文学大咖展开对谈。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重新解读经典名著
《只向花低头》是一本关于读书、行路的札记与体悟。在书中,邹世奇身居“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开始了一系列人生旅程:她读《红楼梦》《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等名著;研究李贺、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著作和生平;个人旅行足迹遍及亚、欧、非各大洲。

在此过程中,她以一个文学博士的学养、人性化的视角、现代性的思维维度进行观照,继而引发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对诸多作家和经典作品的重新理解。比如,她谈《红楼梦》,曾以一篇《扬钗抑黛的人是怎么想的》引起广泛关注;她说,李煜的《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最悲伤的文字之一;李清照作为婉约词人的代表早已深入人心,而邹世奇则着重于挖掘李清照身上被遮蔽的英豪阔大的一面;她写苏轼,避开了常见的诗词、经历和美食题材,而是从苏轼生命中几位重要女性对其人生的影响切入……
“邹世奇敢于谈《红楼梦》,谈杨绛、钱钟书等,我觉得她特别有自信和勇气。”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认为,不同的文明进程、伦理尺度,都会与名著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每一代人对名著都有不同的读法,“即便已经有千百人谈过,但还是要谈”。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
彰显南大学人传统
邹世奇系南大文学博士出身,一直致力于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从她的散文中,可以看到丁帆、程章灿、余斌等南大学人的散文传统。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邹世奇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又有自己的心得、变化及抹不去的个人色彩,“既有书卷气,又有寻常味,两者相辅相成。写书话,她力求写出世俗气、烟火气;写日常生活,力求写出书卷气”。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
在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看来,理应从事学术研究的邹世奇,将自己所学的东西都融入到创作中去了,“进得去、出得来,言在书中,意在书外”。更难得的是,邹世奇在其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且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
据邹世奇介绍,这与她的跨文体写作密切相关。在生活中,碰到有趣的人和事,她会将其结撰为一篇小说,但观影、读书、看风景等带来的感受,则会写成散文。“对于我来说,散文和小说如同两个不同形状的容器,有一些想法适合装进左边的容器,而另一些适合装进右边的容器。”也正因如此,她的散文总能在叙事和对话描写中用上一些小说技巧,为其作品增色不少。
兼具书卷气和寻常味
“散文是一种内耗性的文体,因为要坦诚。避无可避地,一定要把自己很坦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甚至不惜自我解剖,但问题是你真的够坦然吗?”《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认为,邹世奇的散文可看到其底色的显露。

评论家、《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
无论是谈书、谈电影,还是谈古代文人,邹世奇都有自己世俗的角度。比如谈李清照,她从其文字里打捞出这位女词人是怎么梳妆打扮、怎么吃东西,在丈夫赵明诚面前又是什么样子。这就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复活”了李清照,写出了一个温婉、可爱、悦人悦己的女性形象。她谈《红楼梦》也是代入式的,从家常的、现代的、人情伦理的角度去谈,以日常心去体贴人物,就像把这些人物请到南京来一起聊天一样。
在汪政看来,这正是邹世奇的独特之处,写出了世俗气、烟火气和平常心,“一个好的散文家就是能赋予平常以不平常,把书当日子谈,把日子当学问说”。
鲁敏认为,邹世奇经过多年的书斋阅读、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现在从事散文写作,消弭了经典与大众之间的障碍。“没有学院的拘谨,亲切、有趣、俏皮,又无比犀利。而她对生活的捕捉与‘吐糟’,真是妙不可言。”在阅读《只向花低头》的过程中,很多读者都产生了和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子相同的感受,邹世奇的文字既自信又日常,既说理又有人情,既周到又爽直;灵动、有韧性,充满向上的力量。

分享会由南大文学院副教授叶子主持
作者简介

邹世奇,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著有小说集《牧马河之夏》、随笔集《只向花低头》等,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思南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被收入《2017中国最佳杂文》《江苏散文精选(2021卷)》等多种年选,获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等奖项。现任南京市栖霞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