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唤醒民族文化记忆积淀,凸显民族文化主体性——对东方美学“出圈”的思考
2024-03-1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张德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的《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收视次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2.69%;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较去年同时段提升46.77%。
伴随春晚的又一次成功,“龘”字首先“出圈”,成为网络热字,一个月内,这个字在百度的日均搜索量为3752次。由四位青年女演员联袂领衔的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以其对中华古典服饰美学的演绎,成为本次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与此同时,《山河诗长安》《锦鲤》等将传统文化虚实结合的节目也受到观众广泛认可。
这一切都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东方美学正走出象牙塔里的文献考证与文物研究,重新聚合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东方文化象征性载体;东方美学符号与形式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并借助各种新技术与流媒体形式走向世界。
其实,早在2019年,科幻作家刘宇昆充满东方美学气息的小说《狩猎愉快》便被国际著名流媒体平台Netflix改编为动画片。这部作品以其对中国古典志怪故事与蒸汽朋克风格的结合,附加以充满中国古典美学元素的动画人物与景观设计,成为Netflix同一系列作品中的佼佼者。
东方美学在世界范围的“出圈”,证明了中国文化正逐渐参与到世界流行文化主潮的竞争中,日益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创新力与吸引力。
如果再向前追溯,自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有昆曲、古琴、篆刻、书法、剪纸、云锦、南音、粤剧等数十项充满东方古韵的传统艺术形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意味着东方美学获得了其应有的国际地位,成为人类共同守护的记忆形式,同时参与着当代国际文化的建构。在这个长达二十余年的“出圈”过程中,“龙行龘龘,欣欣家国”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凸显出近年来东方美学复兴的几个显著特征。
首先,是对东方美学的理解与表达更富于进取性与主动性。
在《年锦》中,演员服饰纹样采自著名敦煌学家常沙娜根据敦煌壁画与雕塑所绘制的传统纹样,在传达出中国传统服饰厚重大气美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进取性与自主性。
其次,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积淀的唤醒与利用更体现出严谨性与适应性。
以汉服复兴与流行为例,近年来越来越严谨的服制考证,取代了过去不乏猎奇性、随意性的汉服设计。《年锦》的服饰纹样就对敦煌洞窟中的古代壁画服饰多有借鉴。但当代艺术家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唐代瑞兽纹、宝花雁纹与宋代牡丹月桂纹出现在同一时空的同一舞台上。而歌曲《健康到到令》不仅征用了代表中国国际形象的熊猫为重要表达元素,还将传统的健身八段锦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创作精神。
最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示与表达更表现出对东方美学意境与现代技术条件的自如取舍。
在舞蹈《锦鲤》中,编舞者并未受制于传统舞蹈的空间限制与舞姿设计,而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近乎曹植《洛神赋》中描绘的“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东方美学效果,很好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绘画“曹衣出水”的东方气韵美感。
笔者由此遥想到8年前,江苏省昆剧院赴英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剧院创造性地采取了全程无现代灯光、仅以烛光照明的方式,在一座有着4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剧场中,实现了充满东方意境的昆曲与西方歌剧的交相辉映。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审视,东方美学的“出圈”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体现出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全面推动与参与。民族文化记忆积淀在“出圈”之际被唤醒,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出圈”的过程中得以凸显。“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现代东方美学以古典美学元素为基底,配合新技术与传播手段,走向未来并影响世界。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转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