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 |一出“长”在年轻人审美上的戏——评诗韵越剧《织造府》
2024-06-14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继《乌衣巷》《凤凰台》之后,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织造府》于近期预演。该剧讲述了曹雪芹在完成《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后四十回却迟迟不能定稿,为开茅塞,他南下金陵、重访旧地,不期魂穿梦回、行游书中的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实践证明,累积传承、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如今,沉浸式观演、影像元素的运用、在戏曲程式化基础上的即兴演绎……形式上、技术上的创新变化,已成为戏剧改编时的“标配”。但真正能让戏剧走近观众身边、留在观众心中的,还在于戏剧内容核心的守正与创新。《织造府》所守之“正”,源于《红楼梦》原著这一常读常新的“富矿”;别出心裁之“新”,则在于巧妙的“穿越原著”设计。该剧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葬花》《品茗》《秋宴》《泪尽》切入,通过作者“曹雪芹”和书中“贾宝玉”的不断切换,进而在“老枝”上发出“新芽”。
“醒”于金钏之死后的棍棒之下、重演共读西厢、共赴中秋拜月,在齐聚满堂的贾母过寿、击鼓传花的欢声笑语中,把亦真亦假的故事推向繁华的巅峰,此后剧情急转直下,曹雪芹大梦一场转觉空,将故事依旧停留在前八十回,魂穿解梦,戛然而止。一个著书人走进自己的书中世界,难就难在既要让“架空”的情节发展“理所当然”,又须让故事结局有超出原著的“意料之外”。对此,编剧巧妙利用对话的形式,三句话问醒宝钗、一首《好了歌》点醒贾母、一则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解脱黛玉……在“追忆”与“和解”的穿越之旅中,着笔处处是红楼。借着作者的“入梦”与“魂穿”,不仅将这个故事留在了大厦将倾、众人将散的时刻,更像是了却了不少读者心中对人物命运的“意难平”,让曹雪芹顺理成章地留下“不忍”二字,就此搁笔。
观看该剧,无论是越剧的资深爱好者还是“小白”,都会被那令人眼前一亮的舞台所震撼。中式美学所独具的厚重含蓄雅致之美,在剧中大放异彩。紧扣干净、唯美、写意为核心理念的舞美构思,设计团队打破传统,二道幕三道幕仿佛两块巨幅电影屏幕,轻松制造出幽深大院的透视感;主舞台的斜坡于增加纵深感的同时,大大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甚至让前排有了互动之感;多媒体投影的大量使用,与舞美设计风格相呼应,助力呈现人物内心的外化,构建出如梦似幻的世界。在服饰上,现实生活的部分注重写实,入梦之后侧重写意,用高度提炼的符号,突出每一个人的性格、身份。
秉持“越经典·越青春”的理念,越剧需要年轻的观众,更需要年轻的传承人。《织造府》的台前幕后,汇集起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80后”编剧、“85后”领衔主演、“80后”和“90后”舞美设计、“05后”新生代演员……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年轻的创作团队以青春底色绘青春之姿,而一批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来饰演原著中正值韶华的红楼儿女,为传统戏曲注入了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活力,一切都是恰到好处,可谓是一出“长”在年轻人审美上的戏。
与其说是《织造府》唤起了年轻人的“血脉觉醒”,不如说是这份文化血脉在我们多年的文化基因里等待召唤。《红楼梦》因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深刻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成就、广阔的研究空间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旦被触发,那种被叫作文化原乡的共鸣就分外强烈。
书里事、梦里事,无非亲身事;笔中人、园中人,尽皆心上人!愿这样的佳作能让更多人看见越剧、走近越剧;希望有更多的传统戏剧守正创新,焕发新时代的华彩!
(转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