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还温情于教育——评话剧《高二,不慌》
2024-09-13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王鹂
十六七岁,同学少年之时,风华正茂之际,正是追逐梦想与自由的年华,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令人怀念的时光。但不知何时起,处于这个年纪的高中生们却成为了一匹匹在路上奔波不停的驿马,纵然想驰骋于天地,追逐旷野清风,但却苦于被学业的缰绳束缚扼制,迫于被排名的响鞭鞭打前行,迎来的是一阵又一阵急遽的旋风,以及它卷起的一股又一股呛鼻的灰尘。基于这样的教育现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双减”政策,以期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南京艺术学院、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南京创维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品话剧《高二,不慌》,将笔墨锚定在“双减”政策的时代题旨上,采用多时空交叉叙事手法,展开一卷当下中国高中生学校及家庭生活的生动图景,在这个舞台上,逐梦的学生、紧张的家长、不慌的老师共同登场,寄予了家校同心、合力共育的美好期盼。
一、时代使命:教育新政下的戏剧回应
一直以来,教育相关的社会话题热度不减,不少电影、电视剧都捕捉到这类题材的市场潜力,从2016年开始首播的中国教育“小”系列三部曲《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到今年上映的电影《抓娃娃》,都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但在戏剧舞台上,此类题材却仍是荒地,由此引发的对亲子关系、家校共育等问题的探讨更是鲜有。特别是在国家“双减”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之后,基础教育的走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未有相关戏剧艺术作品去阐释、表达。然而《高二,不慌》这部作品率先在话剧领域尝试这一题材,填补缺位,甚至怀揣以戏代言、为教育发声的使命信念,用话剧艺术映射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展现先锋式的教育方式。该剧借助多种戏剧理念和手法,以大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揭开教育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问题,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观照现实:对教育内卷话题的新思考
“内卷”“鸡娃”成为近年来网络上的新鲜热词,我们看到家庭教育作用日益凸显的同时,家长对孩子学习发展的过度干预现象也愈发严重。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让“应试教育”成为主流导向,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课业负担的持续加重,兴趣爱好的步步退让、心理情绪的层层崩溃,以及亲子关系的疏离与紧张。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实际困境,“鸡娃”的背后到底是突围还是迷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到底谁更胜一筹,学校、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疑问我们似乎都能在《高二,不慌》中找到答案。
剧中的三名高二学生都有着对自己关怀备至的父母,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对成绩超乎寻常的重视,同样化为压力重重地落在他们身上,他们以对峙、争吵的方式反抗,却并未缓解矛盾,也未解决任何一方的问题,如此看来,父母“鸡娃”之后面临的仍是困境。然而走出困境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依靠公共政策的干预与介入。我们在剧中看到,杨易老师拥护“双减”政策,并引导家长增强对素质教育的信任,利用开放多元的招考政策规划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路径,让孩子的兴趣爱好与职业生涯规划接轨,也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她简单的一句“高二,不慌”,其背后的含义是让家长不要焦虑,让孩子不要着急,还自由于孩子,也是还温情于教育。
三、人物塑造:对中国式家长形象图鉴的精刻画
该剧的人物关系有师生、亲子、同学、上下级、家委成员等等,一旦列出这样的关系网,矛盾似乎不言则明,故事似乎也跃然纸上。但即使是意料之中的故事走向,却依然真真切切地打动了观众,其原因正在于人物的成功塑造,尤其是对中国式家长形象细腻且精准的刻画,给台下观众以强烈的内心震颤。
剧中有三位家长角色,一个是工作自由、对女儿十分宠溺的父亲张四海;一个是事业有成、在工作与家庭间疲于奔命的父亲孟宏宇;一个是专心“鸡娃”、掌控欲极强的母亲江敏杰。仅仅三个人物形象却勾画出一幅典型中国式家长群像图鉴。他们深信教育的重要性,视之为改变命运的关键钥匙,因此在孩子的学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爱既深沉又细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上下学、夜晚陪伴孩子完成作业、准备丰盛夜宵茶点,甚至,孩子的一个嗝就能让他们紧张起来。他们甘于牺牲自我,甘于无私付出,但却缺少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是热爱表演的孟垚、热爱历史的吴子清,还是热爱航模的张莫莫,他们的梦想是如此明确而又近在眼前,但因家长的反对,却又显得遥不可及。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当生活被真切地演绎在舞台上,披上艺术形式的外衣,闪耀着戏剧色彩,它则比现实更有力量,更能让每一个有相同成长经历的观众,察觉现实的荒诞与畸态。剧中的一个个人物是滚烫且热烈的,他们源于编剧对生活极为细致且精准的观察,舞台上的他们可能是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在熟悉的场景下、人物对话中,我们陷入了反思,所以故事的情节性在这里就并不重要了。
四、舞台呈现:与主题叙事内容的强契合
该剧的舞台简洁干净,没有宏大的舞美场景,也没有繁复的道具陈设,场景的区分设置更多是依赖灯光的运用,给予了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也给演出场地留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大剧场、小剧场,还是校园报告厅、社区活动室、教室等场地都可以进行演出。
该剧的场景主要是家与学校,导演多次采用了电影中常见的多时空交叉叙事结构,始终保持着一种表演节奏的流动性。比如,第二场讲述的是在两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舞台被分割为两块光区,舞台的重心随着聚光灯的移动也在两个家庭中流动,而这种流动不是毫无章法的随意变化,而是在台词的呼应下链接起了内在的逻辑性。比如其中几次的切换,江敏杰在孟家问子清“你听到了吗”,张四海则在自己家里答他老婆的话“听到赖”;张莫莫对张四海说“对不对”,孟宏宇则在舞台另一侧答“对对对”……这种跨越时空、相互呼应的台词,代表着不同家庭间的共性,进一步说明他们并非是特殊的个例,而是群像的写照。
在该剧中,这种蒙太奇思维贯穿戏剧创作始终,让原本的线性叙事呈现更为丰富,有效避免情节平铺直叙带来的枯燥与乏味。除此之外,整场演出还注重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将严酷的批判与尖锐的讽刺融入在类似轻喜剧的表达中,通过张四海本土化的方言、话剧社成员的夸张表演等,给教育话题的严肃性注入一些青春题材本该有的轻松与欢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及袁枚的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话剧《高二,不慌》的主旨也正如此诗,无论孩子是成绩优异的吴子清还是分数平平的孟垚,教育之中,他们是平等的,也各有精彩,而家长要做的是别急、别慌,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