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哪吒之魔童闹海》:点燃每个人心中的少年气
2025-02-2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张丹
新春伊始,那个脸涂“烟熏妆”、双手插兜大步走的魔童强势归来,始料未及的是,他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命运浑然一体,不仅“大闹东海”,更掀起中国电影的惊涛骇浪,跃居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实现百亿票房之后再创纪录,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国漫崛起”不再是一句耳熟能详的热血宣言,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持续创造奇迹的新神话。
2025年是一个关于电影历史的仪式性时刻,这一年,电影将迎来130岁生日,中国电影也将走过120年里程碑。面对《哪吒2》为影坛带来的振奋,我们有必要去追问它究竟为中国动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提供了哪些可资参照的价值与经验?
纵观影片,真正触动观众心灵的,未必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化身而来的“哪吒闹海”故事情节。实际上,这个故事并非无懈可击,甚至有潜在的问题,击中人心的正是魔丸和灵珠——以哪吒、敖丙为主的角色形象,他们一个是火,一个是冰,一个桀骜不驯,一个玉树临风,他们是少年的一体两面,有一股未被驯化的生命状态与天真力量。
重塑肉身的哪吒,是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呐喊的魔童,他长大了,不再只为自己而活,这一次,他背负起陈塘关苍生的命运与挚友敖丙的生死。纵使他仍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内心却充满对待爱与生命的郑重。
少年能够超越世俗,不畏强权、不肯退缩,甚至无惧个人生死,哪吒和敖丙联手破鼎,摧毁象征秩序与权威的天元鼎,他们就是敢于“扭转乾坤”的少年英雄。正如导演饺子所说“大部分聪明的一些人,碰一碰之后觉得疼,就会缩回来;但哪吒和敖丙这样的,还照自己的方向继续碰下去,有点蠢蠢的,不太聪明,大家就喜欢他这种精神。”
少年气与年龄无关,但多数人伴随成长的完成会逐渐隐藏这种特质。“电影是造梦的机器”,《哪吒2》成功的人物塑造有效建立了观众的认同机制,银幕前的观众不仅成为“白日梦”中驰骋的魔丸、灵珠,更点燃了内心深处尚未消逝的“叛逆、执着、本真的少年之气”。
《哪吒2》对古典神话进行了积极的当代转化,“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向父寻仇”被置换为感人至深的亲情叙事,母子之情、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在影片中得到了温暖的展现,构成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价值基础。
影片塑造了不论儿子是“魔”还是“仙”,哪怕中了穿心咒遍体尖刺,也会义无反顾张开双臂给他拥抱的殷夫人,以及尊重儿子内心的意志,选择放手的敖光,“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殷夫人、敖光诠释着无条件的爱、充分的尊重等当代家庭代际关系与教育理念。
“为了你,我愿意付出一切”,影片中友情的诠释同样令人动容,为了救活敖丙,纵使哪吒自己的肉身还不稳,仍不假思索地与之共享。当陈塘关被攻陷,哪吒误会为龙王所为,他并未立即复仇,而是独闯第三关,以此完成对朋友的承诺与拯救。
《哪吒2》幕后制作相比前作而言,角色、场景数量翻倍,质量要求也大幅提高,而这一切需要在与前作等同的时间中完成。执行制片人陈畅江直言“真的像在打仗”。电影成片中包含1900多个特效镜头与10000多个特效元素,展现出动画电影工业“天花板”的水准,束缚海妖的铁链疏密有度、粗细有别,在动态中呈现出别样质感,哪吒被穿心咒撕裂的肉身传递出刺目的疼痛、海妖与捕妖队撞击的流体喷涌、天元鼎中翻滚的骷髅、动画表演的深度拟人……这些技术难题和视觉效果趋近完美,是以导演为核心集结的138家国内专业团队、4000多名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是不断推翻与重建中追求极致的“死磕”。
导演饺子曾说,“我们就单是在这点了一个火,也是希望这个火蔓延到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每个作品每个项目其实都是渺小的,你必须和这个世界去碰撞。”至此,《哪吒2》文本内外再次形成奇特的互文。对待电影赤诚热烈、誓不妥协,企图点燃行业之“火”的创作者,何尝不是脚踩风火轮、乘风而来的另一个哪吒?回到最初的追问,似乎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转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