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还原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2025-02-28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汪修荣

长篇传记《千载浩然苏东坡》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史料、扎实的功夫以及大量生动的细节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另辟蹊径,以苏东坡的官场生涯、为官政绩和宦海沉浮为主线,从职场和官员的视角,全景展示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命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作为政治精英,苏东坡终其一生都想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接踵而至的诽谤、诬陷和打击,苏东坡始终坚守初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不变的是他忠君报国当官为民的本色。

作者用史家的笔法,通过大量史料和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血肉丰满的苏东坡形象,表现了其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乌台诗案发生后,面对牢狱之灾甚至杀头的命运,苏东坡同样胆战心惊,悲观绝望,甚至暗中准备了药物想一死了之。由于儿子匆忙出京筹钱未交代清楚送饭暗号,亲戚误送了鱼,苏东坡误以为大限将至,写下了《狱中寄子由二首》的绝命诗。这种绝境中的悲观怯弱,恰恰写出了苏东坡人性的丰富性,刻画出一个真实的灵魂。

结束黄州被贬生涯途经南京时,面对曾经在政治上不断打压他、并对苏氏父子怀有偏见的王安石,苏东坡捐弃前嫌,专程前去拜访,相逢一笑泯恩仇。即使面对背叛自己、一再要置他于死地的政敌章惇,在章被贬后,他不仅未落井下石,反而主动为其提供保健药方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宽广胸襟和人格魅力于斯可见。苏东坡向来不懂官场潜规则,也不屑官场潜规则,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为了百姓福祉,他有时也会拉关系走捷径,在惠州时他曾给亲戚程之才写了几百封信,利用程的关系为惠州民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作者从大量的人际关系与矛盾冲突中表现出苏东坡丰富复杂的性格。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优秀的儿子;在皇帝和大臣眼中,他是官场精英;在弟弟眼中,他是一个好兄长;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重情重义、风趣可爱的友人;在弟子眼中,他是一个好老师;在百姓眼中,他是清官好官;在同僚眼中,他是一个能吏;在政敌眼中,他是一个从不妥协的可怕对手;在文艺圈子里,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总之,苏东坡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苏东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冲突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这部传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丰富的史实史料、扎实的功夫、严谨的考据和大量的细节。作者为写作这本书,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达百种之多,同时吸收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前后历时3年,反复修改12遍,仅注释就有600多条,真正做到无一事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书中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既是传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丰富性和可信度。如乌台诗案中,皇上派人到狱中深夜探监,暗中观察苏东坡是否有异心;被贬黄州时,为了省吃俭用,不善理财的苏东坡只好把钱挂在梁上每日限量取用;在黄州时因无钱买酒待客只好用泉水代酒;帮杭州市民在扇子上题字画画助其销售等细节,都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妙趣横生。

作者显然不是为写苏东坡而写苏东坡,而是想通过这部传记,发掘人们常常忽视甚至漠视的苏东坡为官经历和政绩,以史为镜,给读者提供一种借鉴与参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完整、鲜活的苏东坡。虽然相隔千年,苏东坡那种济世安民、为民请命、为民办实事谋福祉、为地方谋发展、夙夜在公的为官风范和爱民情怀,对今天的广大读者,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苏东坡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