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中国神话IP的创新驱动与全球传播

2025-03-07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汤箬梅

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创世……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中华神话,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描绘了风云变幻、宏阔壮美的神话故事,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伟力。近年来,《哪吒》系列、《黑神话:悟空》等以中国神话为蓝本的影视、游戏作品在全球掀起热潮,以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打破了西方文化主导的全球娱乐格局。过去,中国神话往往被简化为“功夫”“龙”等刻板符号。如今,从良渚玉琮的饕餮纹、《山海经》的异兽宇宙,到敦煌壁画的数字重生,传统文化正通过创新表达重获生命力,展现的是一种更具主体性的文化表达,通过叙事重构与技术革新,主动参与全球文化价值的对话。当中国创作者开始用世界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文化逆差的天平正在悄然改变。

中国神话IP的全球传播,核心在于对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解构与重构。传统神话中的英雄形象从“神性符号”变为“人性镜像”,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突破了文化隔阂。《黑神话:悟空》将孙悟空从“斗战胜佛”还原为迷茫的“天命人”,游戏中的悟空不再是无所不能的符号,而是在权力与欲望中挣扎的凡人,其内心矛盾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形成共振。《哪吒》系列将哪吒塑造成叛逆少年,这种反英雄化处理,既延续了哪吒“剔骨还父”的悲壮内核,又以现代情感逻辑重构角色动机,使其成为跨越文化壁垒的“情绪兴奋剂”。这种叙事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内核的深层挖掘,神性褪去光环,显露出人性的温度,这种转化实则是文明的进化。

数字技术是中国神话IP全球传播的核心驱动力,是深度激活东方美学的核心基因,通过中华文明符号的当代转译,构建了既根植于中华文明、又具有未来指向性的“新国风”范式,呈现出意向性的超越表达。《黑神话:悟空》以虚幻引擎5为核心,结合Nanite虚拟化几何系统,对山西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刻等古建筑进行高精度扫描,群雕融合石窟艺术与暗黑奇幻风格,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营造出符合全球玩家期待的视觉效果。《哪吒2》水墨晕染通过GPU实时计算生成,墨色扩散的随机性与3D模型的精准控制结合,在数字媒介中复现“元气淋漓障犹湿”的审美体验。更具突破性的是“粒子水墨”技术,通过数亿粒子堆叠模拟水墨的晕染与留白,在“东海龙宫”场景中实现传统水墨意境。意境至上的虚实重构,气韵生动的技术赋形,实际上是从东方美学的“观物取象”到“算法生象”的现代转换,建构出数字文明下的东方美学意蕴。

中国神话作为民族文化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其IP化开发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这种自信源于对传统叙事的现代转译能力、技术赋能的创新表达,以及全球化策略的精准适配,最终形成“现象级热度”与“生态级影响”的双重效应。

中国神话IP的海外传播已从“文化出海”迈向“文化共振”,《黑神话:悟空》预告片在YouTube引发海外KOL自发解读,形成二次传播裂变。游戏上线后,海外玩家为理解“心猿”“六道轮回”等概念,主动研读《西游记》英译本,甚至掀起“西游文化补习热”。这种主动的文化解码行为,印证了中国神话IP已突破表层符号传播,触达深层价值认同。《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TOP1。《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超2800万份,收入突破90亿元。这些数据不仅打破“中国IP难出圈”的刻板印象,更证明中国神话具备全球市场传播力与竞争力。

从《哪吒》系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到《黑神话:悟空》“既见未来,为何不拜”的哲学叩问,这些作品拒绝迎合西方审美范式,而是以东方智慧重构英雄叙事,重新定义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

展望未来,中国神话IP的全球传播,也必将是一场文化自信与创新勇气的持久战,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注入全球文化生态,完成对传统的致敬与超越。中国神话IP的创新驱动,本质是一场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的文明书写,当传统文化与AI、元宇宙深度耦合,神话IP将突破载体限制,进化为承载文明记忆的“数字文化遗产”,中国神话IP终将从“爆款制造机”进化为“文明阐释者”,在全球文化星空中刻下属于东方的永恒坐标。(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设计与社会创新中心主任)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