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南京的“影视地图”:行走于风景与记忆之中
2025-04-11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张丹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也是“天然影视基地”。近年包括《我的后半生》《张卫国的夏天》《人民警察》《曾少年》《你好,火焰蓝》《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大江大河》等作品的取景,使“打卡”影视剧中的南京风景不仅需要“制定一条路线”,更应当“绘制一幅地图”。
南京作为“四大古都”之一,明孝陵、明城墙、瞻园等古迹,在岁月长河中沉积为多重时空的“折叠”现场,对影视剧取景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行走于南京这座巨大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博物馆”,可见中山陵、颐和路、浦口火车站旧址等影视剧中的“老演员”。尤其是享有“最文艺”之称的浦口火车站旧址,缓行的火车、旧时月台、雨廊、不舍落下的车窗……在离去与抵达的风景之间,留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是对北大楼绸缪的思念,整整,纠缠了五十年……”已故诗人余光中为母校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作《钟声说》,并在数千师生面前深情诵读,北大楼矗立于游子记忆的闪耀之处,也珍存于《曾少年》《建国大业》等影像记忆之中。南京高校风景颇受影视剧取景的青睐,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涌泉池和图书馆、南师大随园校区、河海大学旋转楼梯、南京艺术学院行政楼……为影视剧赋予了珍贵的智性光芒与青春风采。
影视剧中的南京,也在怀旧叙述中铺陈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壮丽背景,“万里长江第一桥”南京长江大桥是象征中国人“自力更生”精神坐标,是南京人心目中的“争气桥”,《乔家的儿女》中乔一成正是在大桥风景中扔掉了自己“争气”获得的奖状。江南水泥厂是“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百家企业之一,工厂大门、家属区、梧桐大道都在《七月与安生》中与青春交融,摇晃着斑驳的印记。曾经的六合区冶山铁矿运销科、铁矿公务班车站、新华书店、江宁横溪街道老厂房等,则共同搭造出了《大江大河》中的“晋陵县”。
不应忽视的是,南京在当代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取景热度不断攀升,“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都市商务的璀璨明珠”紫峰大厦、河西青奥“双子塔”、南京保利大剧院、鼓楼医院等在《人民警察》《曾少年》《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我的后半生》等影像中,构筑起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图景。
可以认为,影视剧中的南京元素展现出想象南京的更多可能。尤其生动的是在人与风景的交汇处,那家长里短、烟火升腾中晕染出的一幅幅带着口音、味道的“南京生活图鉴”。比如《推拿》中的珠江路居民楼、《乔家的儿女》中的纱帽巷、《我的后半生》中的科巷菜市场,又比如徐家鸭子、绿柳居、卫岗牛奶、鸭血粉丝汤、馓子、大煮干丝……风景在与生命经验的叠映中激活集体记忆,也映照着时间流转中的生活变迁。
2002年16毫米彩色无声影像《南京》重现于世。这部影像作品于1948年由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中国教育电影奠基者孙明经拍摄。画面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00号楼前的操场上,四百多位女生正在用一种名为may pole dance的舞蹈形式庆祝生命的复苏与繁荣,青春的身姿旋转、跳跃,脸上是创伤之后久违的明媚……影像如同记忆的容器,留住了生命的青春姿态与师大风景。事实上,百年以来不间断散落在影视作品中的南京风景,已然不是“影视地图”所能覆盖,而是一部影像档案,不仅吸引人们抵达,更静候着被细读、品味与追问。
(作者系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