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南京书写为故事注入鲜活的地域灵魂——《我的后半生》的成功密钥

2025-04-22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刘名扬

由王蒙的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成为老少皆宜的爆款剧集。这场跨越媒介的艺术对话,展现出新时代文艺创作服务公共文化需求的创新可能。编剧蓝小汐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以轻喜剧风格保持着向上向善的审美导向,完成了叙事美学的影像转化。

地域元素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活性因子

剧版在尊重文学底色的基础上,将原著中大量心理独白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群像戏码,以南京城为背景搭建起故事的城市空间。方言俚语的运用、诗词歌赋的文化印记,既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也让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产生奇妙共振。这种“接地气”的改编并未削弱思想深度,反而通过代际冲突、职场偏见等现实议题,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

在一些都市剧中,空间塑造上略显乏力——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雷同画面,让观众难以从钢筋水泥森林中辨识出独特的地域基因。

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恰似一股清流,用浸润着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城打破这种困局,将金陵城的历史文脉、市井烟火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剧集以退休教授沈卓然的三代同堂之家为圆心,将颐和路的梧桐树影、科巷菜场的市井吆喝、紫金山爬山步道、莫愁湖广场舞音乐等串联成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当镜头掠过青砖黄墙的民国建筑群,定格在街头巷尾的南京方言对白,穿梭于城南的巷陌烟火与河西的摩天楼宇,地域元素不再是故事的背景板,而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活性因子。

方言成为叙事的血脉

当影视作品真正扎根于城市的生活土壤,地域特色便能自然生长为具有穿透力的艺术表达。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其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历史教科书:从承载六百年风雨的明城墙砖石,到见证民国风云的浦口火车站;从散发书卷味的高校,到商业气息浓郁的河西金融城,不同时代的建筑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相映成趣。

《我的后半生》中的地域表达启示我们,一座城市的鲜活形象不仅需要地标建筑的视觉呈现,真正立体的城市叙事还需要真实生活细节的填充。剧中科巷早市的热气腾腾、颐和路上漫步的情侣、紫金山的晨雾、绣球公园里遛狗放风筝的欢声笑语、梧桐树荫下的棋局,建筑空间与生活场景交织,让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律动。在建筑与人文的碰撞中,南京既保留着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容器功能,也生长为映照时代发展的动态镜像。

真正优秀的地域题材作品,应当让方言成为叙事的血脉,让文化在声音中流淌。

在《我的后半生》中,流淌在角色唇齿间的南京方言,精准勾勒出人物个性,赋予角色更高的可信度与亲和力。当梅婷饰演的刘丽娜用南京腔喊出“我会做饭哎”,或是嗔怪父亲“你又不是不晓得”时,扎根市井的乡音,让虚构的故事人物显得立体和真实。

方言从来不只是交流工具,那些带着油盐味的南京话,藏着市井街巷的生活哲学,也浸润着普通人家的烟火人情。剧中角色脱口而出的方言俚语,本地人听来是亲切的乡音,外地观众则通过这些带着独特韵律的腔调,窥见南京人直爽泼辣背后的古道热肠。刘丽娜和街坊聊天的语速节奏,老爷子下棋时冒出的俚语切口,当角色用方言拌嘴、拉家常时,观众看到的不是精心设计的台词,而是浸润着生活汁液的南京人生。这些声音细节比任何地标建筑都更能勾勒城市的性格。

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味觉记忆,剧中飘着香气的牛肉锅贴、徐家鸭子店前的长队,在南京话的平仄起伏里与市井百态共同织就了金陵城的呼吸韵律,让南京人的故事有了“地气”,让南京城的街巷有了“魂儿”。

城市文化为人物搭建真实的生活剧场

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后半生》让城市文脉真正流淌进人物的血液里。

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巧妙地将人物重新编织进市井生活的经纬网——当鼓楼图书馆的典籍墨香、艺术金陵文创园的诗歌雅集、锦创书城的阅读光影渗入故事,这些文化地标便不再是静态背景。当沈卓然与聂娟娟在紫金山顶用诗词对话星辰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学者的惺惺相惜,更是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特有的浪漫——这种糅合文学想象与科学理性的精神共鸣,恰是南京城市文化气质的艺术投射。

影像的时空延展艺术为原著故事注入了鲜活的地域灵魂,在南京这座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脉搏的城市中,为各色人物搭建起真实的生活剧场。知识分子的文人雅趣与市井百姓的家长里短交织,将世界文学之都与饱含市井生活的温热质感,熬煮成一盅既传统又鲜活的“金陵风味”。

影视创作与城市文化的深度绑定,正催生着文化传播的新模式,《我的后半生》的成功实践,证明真正打动观众的是渗透在街巷里的城市性格,是追剧过程中自然生发的“跟着故事游金陵”的情感共鸣。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