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以“小”破局,探索公共美育小径——论“一日艺术家”社会美育实践

2025-04-25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袁渊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宣言,在当代语境中常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口号,南京美术馆策划的“一日艺术家”项目却将其转化为一场具有现实张力的社会美育实践。当市民手握刻刀在木板上划下第一道痕迹,当蓝晒溶液在日光下显影出素人创作的图案,艺术成为每个人指尖流动的日常语言。

从“观看”到“在场”

从“观看”到“在场”的转变,从参与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换,“一日艺术家”项目用最朴实方式,让参与者在有限时间内暂时抽离日常生活,在自由创作的艺术空间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日常。传统的通过策展、阐释、分类构建的艺术权威性,在此被体验式的创作场景消解。油画工坊、中国画工坊、蓝晒体验工坊、拼布艺术体验工坊等一系列“零门槛、强互动、易传播”的轻量化活动,让参与者无需理解艺术史脉络,不必揣摩批评家的深意,只需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一次纯粹的身体实践——调和颜料、雕刻印花、拼接布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浏览和体验艺术创作的所有环节。

一天的角色扮演,一天的在场体验带来的祛魅,并非对专业性的否定,而是将艺术重新锚定于人类最原始的创造冲动,观众在直接与色彩、图式的照面中,捕捉偶发的灵感,创作出极具个性化和生命力的作品。

资源有限,可能性无限

中小型美术馆长久以来一直面临同样的困境:如何在系统性的限制中寻找更多可能性?南京美术馆在摸索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沉浸式数字化的装置可以带来精神震颤,“深而暖”的艺术体验同样也能给人心灵的慰藉。“一日艺术家”项目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与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长期招募艺术专业学生担任志愿者,既解决了人手紧张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在物料使用上,团队秉持循环利用的理念,蓝染工坊的废弃布料拼接成装饰艺术,中国画体验课的宣纸边角料被裁剪成图案,在蓝晒工坊中二次利用,物料复用率超60%,单场活动成本控制在2000元。手边物也可以是丰富日常审美的艺术材料。在空间利用上,将展厅小会议室临时改造成美育空间,物理空间的局促反而催化了人际关系的亲密,参与者在比肩创作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友谊。

以人为中心,参与者也是代言人

老师与孩子共同握住同一支油画笔刷,90后上班族与银发族共同扎制秦淮花灯,年轻人举着自制的版画藏书票在社交媒体发布九宫格——这些瞬间构成了无数个微型“艺术事件”。社会美育不是要培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的天赋选手,而是传播“可复制”的审美体验,那些被参与者带回家的蓝晒书签、拼布杯垫、水墨团扇等,都是审美的种子,激发出人们内心对美的向往。社会美育无需依赖宏大叙事和官方发声,而是通过身体参与、情感共振和社群互动,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艺术的小小缔造者。

以“观众视角”去设计美育体验活动,观众在“有趣有用有成就”的艺术感知驱使下自发形成身份认同,继而自发进行口碑传播,参与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和“代言人”。

“一日艺术家”艺术体验工作坊项目实践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公共美育的成效不取决于场馆规模的大小或是资金的多寡,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当美术馆扎根观众,以“一日艺术家”这样平等的姿态邀请市民共同描绘艺术色彩时,那些调色盘上的碰撞、画布前的欢笑、染布时的惊叹,已编织成一幅最为动人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图景。

当艺术被简化为“一日内速成体验”,是否存在沦为文化消费品的风险?项目强调“零门槛”降低了参与恐惧,但也可能削弱对艺术复杂性的认知。如何在轻量化与深度性之间寻找平衡,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小型美术馆公共教育需要持续探究的课题。

展望未来,南京美术馆将继续践行“一日艺术家”的理念,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关注每一个细节的把控,将艺术体验的模式以轻量化的方式推广至社区、学校、企业,让美育的毛细血管自然延展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场美育实践,正在有力地证明:真正的美育力量,恰恰蕴藏在对普通人的真诚关怀与悉心关照之中。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