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南京文艺生活网!

【文艺评论】钟山艺谭|用足尖舞出“沉默”的科学精神——芭蕾舞剧《壮丽的云》评析

2025-08-22发布 /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人阅读

杨祎程  司马峥华

文华灼灼,苏韵流芳。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暨惠民活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作品《壮丽的云》近日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一场“科学精神与舞蹈表意”的芭蕾展演,再次绽放于南京。

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壮丽的云》由苏时进担任总导演和编剧,“舞台即实验室”在这部作品中成为一个关键呈现方式,多种视听元素交叉贯穿在典型人物、具体舞段的演绎过程中。这也是“中国首部科技题材芭蕾舞剧”,作品以苏州籍“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程开甲,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等人为创作原型,用足尖舞出“沉默”的科学精神。

《壮丽的云》以科学领域为切入点,以肢体语言述说着科学家们无私而含蓄的爱,开创了芭蕾舞演绎科技题材之先河。作品讲述了剧中人物王皓云、陈立人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我愿以身许国”的庄严承诺下,远离至亲、隐姓埋名并不断突破身体、精神和技术极限,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故事。用芭蕾舞来表达原子弹研制的故事,会是怎样的画面?芭蕾是唯美高雅的,而原子弹研制代表着悲壮奉献,两者将如何结合?用舞蹈表达高科技可行吗?

从普通观众直接观看的角度看,剧中的段落、结构和层次与原型人物的历史故事虽然没有一一对应,但是观众可以通过典型舞段在背景、音乐和前后叙事框架上,发现作品表达的时间线和空间差异。特别是“数字与算术”虚实交融的舞段,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舞蹈差异,科技元素交织于表演者周围,让观演体验更清晰。

舞蹈形象可以说是“非实名制”的,因此,以“舞蹈”来表达“科学”本身就会让人起疑虑。换言之,以“云”为中心的“壮丽”叙事,因为其与科学研制存在距离,使人感到以芭蕾为中心的身体形象、舞蹈律动及科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晰。

《壮丽的云》用科学家夫妻之间的“三次离别”架构情节。在充满科技感的舞台上,发现粒子、九次运算、提炼浓缩铀……这些“科技含量”极高的情节,通过芭蕾舞段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审美体验上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让人眼前一亮。

透过观演的全过程,笔者从三位典型人物体会到舞蹈叙事及创作立场。无论是独舞的表演,还是双人舞与三人舞的呈现,都展现了“情绪”的张力。如何让观众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体会到“原型人物”的科学特征,在原型人物与三名舞者之间建立“扮演”的关联,《壮丽的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壮丽的云》通过各类道具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建立了符合情绪的底色,在表演过程中,运用场景来推动与不同角色的互动,以表达有效的情绪描述。

为解决典型人物的“舞蹈情绪”辨识度不高的难题,创作者导入苏绣舞等“江南元素”,为典型人物提供了较强的身份认同。

苏时进导演的诸多作品具有广泛的“当代”认同,苏时进的舞台亦是思想的实验室,无论是《再见吧,妈妈》《一条大河》,还是《瓷魂》《功夫传奇》,都树立了中国新时代“军旅舞蹈”及“舞蹈当代性”的典范,影响了一大批舞蹈创作者。《壮丽的云》将芭蕾舞锻造成科学隐喻,是一部具有强烈跨文化、跨领域特质的芭蕾新作,“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研精神也伴着芭蕾创作的“壮丽的云”走向世界。

芭蕾是一种国际性舞蹈语言,为中国舞剧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步履不停,实验不息。当芭蕾的美学叩响科学之门,中国舞者正将身体融入舞台想象,书写一部“实验室的寂静”与“云端的壮丽”交相辉映的东方彩绘。中国芭蕾也需要为世界芭蕾展现中国舞蹈表意的新方法、新思想和新境界,为世界舞台铺展一片属于全球智慧、闪耀华夏气象的壮丽云图。

(杨祎程系南京体育学院舞蹈系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司马峥华系南京警察学院助理研究员)


(转自南京日报)

关闭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