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 |春风又绿江南岸——龙年新春漫笔
来源: 时间: 2024-08-09
王振羽
兔年已去,龙年来临。一元初始,万象更新。中国人喜庆过年中的莫大习俗之一大致就是除夕之夜家人团聚看央视春晚了。春晚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余年的春秋寒暑,业已成为一个话题、一种期待、一份年礼、一场盛宴、一道风景。龙年春晚,好评多多,其最大的亮点之一也许就在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梳理、诠释、解读,呈现上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底蕴深厚、流光溢彩。如《礼序》的妙用,如《山河诗长安》的气度,如《锦鲤》的动人,如《争春》的刚柔并济,如《年锦》的美轮美奂……可圈可点,扣人心弦,这样的传承与弘扬,这样的创新与转换,“龙”味十足,令人难忘。
龙年春晚,令文化传承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看似水波不兴,润物无声,实则力重千钧,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文明从数千年的历史时间中走来,融入万物互联、无远弗届的数字时代,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遥远的未来。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网络世界、数字时代将为文化景观和心灵图景涂抹怎样的色彩?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智能向善”?新的文化场景不断打开,把握“故”与“新”,统一“常”与“变”,融汇“你”“我”“他”,融会贯通,体用结合,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才能真正在文化上“站稳脚跟”。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秉承“自我作古”的勇气,拥有“但开风气”的眼界,才能在传承不绝的文化谱系、风云激荡的文化图景中,定位咬准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坐标。
钟山巍巍,文采风流。文学之都,天下文枢。秦淮烟水,扬子波涛。江左文风,代有高峰。六朝风物,冠绝一时。《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世说新语》,众多华章,令人流连忘返。宋元蜿蜒,繁星闪烁。朱明奠基,《永乐大典》,完成在此。及至清代,南京这一东南重镇,文风之盛,自不待言。钟山书院绵延多年,两江督署位在金陵,曹雪芹、吴敬梓、袁枚、李渔等在此盘桓,成就华章。我们脚下站立的土地,是诞生了绵延不绝而又辉光日新的中华文明的江南膏腴之地;我们耳畔回荡的涛声,既有秦淮河水的叮咚潺潺,更有来自扬子江的奔流不息、汇入大海的澎湃大潮。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年的春晚,既有北京这一文化中心舞台的斑斓,也有山海关外的亮丽,还有西安古都大雁塔下李白的纵酒狂歌、天山脚下喀什上空的星光闪烁、湘水之畔长沙城内的青春热烈。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
成功的龙年春晚,给我们启示多多,也激励我们发扬龙马精神,为做好“第二个结合”,不容懈怠,竭力前行。
(作者系一级作家、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转自南京日报)
相关新闻: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