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钟山艺谭 |三千年史从头说——读《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来源: 时间: 2024-08-09
程章灿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人文荟萃,历史积淀极为丰厚。这个城市从来不缺少故事,别出心裁的叙说,会令人兴味盎然。岁在甲辰,新春伊始,捧读薛冰新著《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我顿生兴味盎然之感。
新书从南京新发现的长干古城写起,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着实吸引人。西街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长干古城的存在及其与越城的先后关系,更为难得的是,考古学家在这里还有重要发现:在古称“越台”亦即越城的这块台地之下,垂直层累着九个地层,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六朝直到明、清、近现代,绵延三千余年,都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记。各个地层中发现的文物及其遗址,好比时间之海的遗珠,可以串联起南京城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发现背后的潜台词是:南京城市史和人文史有必要重写了。
事实上,薛冰这部新书已经结合既有的与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从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到长干古城和越城,为南京人文史的滥觞梳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在书中,薛冰还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方案:“倘若能在未来的越城遗址公园中,设计一座城市史博物馆,将南京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系统、准确、全面、形象地呈现出来,无疑会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景观。”他对越城遗址的情有独钟跃然纸上。
3100年的南京人文史上有很多有趣的话题,也有许多待破解之谜。周泰伯奔吴的故事是否可靠,金陵王气的传说内涵何在,莫愁湖名称的来历如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话题故事性很强,经过数百年甚至两千多年的辗转相传,难免掺杂后人的增饰和想象,真真假假,费人猜详。要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话题,也有必要将“地下之资料”与“纸上之材料”相结合。例如,广为流传的“泰伯奔吴”的传说,非但是吴文化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也与南京人文史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一传说的可信度,已经有过很多讨论。薛冰新书不仅将这一传说作为南京史和吴文化史的重要问题来考察,更将其置于整个中国上古史的背景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间所使用的“二重证据”,无论是地下资料还是纸上材料,都颇为可观。
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不仅定位了薛冰,也定位了薛冰新书的写作。薛冰对《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一书的定位,“是一种学术普及著作,意图在艰深的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中间充当一座桥梁”。因此,他“希望能以尽可能严谨的方式研究,以尽可能平易的文字表述,所以在行文上采用散文笔法,深入浅出,减少大众读者的阅读障碍”。换句话说,他追求的是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和多种史料的使用主要体现的是学者薛冰严谨性的一面,那么,他的章节标题和行文风格,则主要体现的是作家薛冰趣味性的一面。
从长干古城起,南京人文史3100年,被薛冰安排于17章的叙述框架之中。不妨先来看看本书前五章的题目。第一章是“从先吴文化说起”,第二章是“南方三国演义”,第三章是“秣陵:王气之谜”,第四章是“东吴:古都初建业”,第五章是“建康风云”。相信读者只要翻到这个目录,就会被其吸引住,就会饶有兴趣地细读下去。
南京既然是六朝古都,那么,对六朝时代的南京人文史的叙述,显然应该是书中的重头戏。薛冰在这一方面用功甚深,二十多年前就出版有《家住六朝烟水间》,书中对六朝故事的讲述十分引人入胜。新出炉的这本书,书名中特别标榜“烟水气”和“帝王州”,这是两个具有浓厚六朝意味的主题词,可见作者对于六朝的惦念从未减少。
在网络空间,特别是在爱书人的圈子里,“金陵薛冰”的大名早已传扬遐迩。大凡关心南京文史的人,无论少长,都知道薛冰是讲述南京故事的资深老手和一等高手。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最新“出炉”的这部薛冰作品,掩卷之际,禁不住赞叹:薛老师真是宝刀未老啊。
(作者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转自南京日报)
相关新闻: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